关于学院
新闻公告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学术科研
研究中心
国际交流
学生发展
党建工会
友情链接
罗立彬【中国贸易报】:亚马逊中国业务调整评论
日期:2019-04-24 浏览次数: 字号:[ ]

国际贸易系罗立彬接受《中国贸易报》采访评论亚马逊中国业务调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罗立彬副教授近日接受《中国贸易报》采访,对于亚马逊主营电商业务退出中国市场进行评论。报道以《亚马逊调整,中企能够学到什么》为题,刊登于《中国贸易报》2019年4月23日第4版。

下面是报道全文:


亚马逊调整,中企能够学什么?

《中国贸易报》记者  王曼

4月18日,已入华15年的世界电商巨头亚马逊确认将于2019年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这意味着亚马逊的主营业务电商将退出中国市场。在国际市场风光无限的亚马逊为何会将其主营业务撤出中国市场?亚马逊作为国际大型企业的这一举动给我国企业的海外经营又带来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和整个行业增长状况来看,亚马逊在中国的主营电商业务已经在其整个业务组合中沦为‘鸡肋’,退出中国市场可能是最理性选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副教授罗立彬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到,亚马逊主营业务电商告退中国市场,一方面,因为中国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本土电商竞争力迅速提升使得亚马逊主营电商业务在中国没有优势;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电商用户绝对增长速度仍然不低,但是规模增长率和销售额增长率在近几年都在下降,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电商用户规模的同比增长率在2014年为36.7%,但是到2017年增长率降低为13.2%。

亚马逊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份额的占有率逐渐缩水,其中国电商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15.4%下降至2018年上半年的0.6%。虽然亚马逊将关闭其在中国的电商业务,但它的海外购业务、全球开店业务、Kindle、AWS将继续在华运营。罗立彬表示,随着亚马逊主营电商业务在中国市场份额的下降,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定位也由一个主流电商变成一个“差异化”竞争者,亚马逊将保留在中国仍然有一定优势的业务。

“亚马逊电商业务退出中国市场,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基础和能力。”罗立彬分析,在很多领域中国本土的企业已经开始形成足够抗衡传统跨国公司的实力,尤其是在中外发展起点差距相对较小的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中国的企业在服务于规模庞大的国内用户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在华跨国公司更强的竞争力,最终会自然形成一种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的电商公司成为全球性跨国公司。

“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大市场中能够取胜的中国本土公司就会很自然地具备成为跨国公司的潜力,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成为跨国企业。”罗立彬说道。

谈及亚马逊此举给我国赴海外投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启示,以及我国走出去企业该如何有效地开展跨国经营的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跨国公司研究室主任鲁桐建议,进入海外市场的中企,要学会灵活地根据当地条件调整经营战略。市场竞争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海外企业在某一领域和本土企业竞争存在劣势时,要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亚马逊电商业务退出中国市场可以说是对其公司经营战略进行调整,但调整并不意味着某种失败。当亚马逊认识到自身在电商市场方面与本地企业竞争存在一些劣势时,它及时作出调整退出劣势方面,保留了其优势业务在中国,我倒觉得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表示,中国市场电商领域的竞争可能是最激烈的。亚马逊在与本地企业竞争的过程中,在对当地适应性、与当地消费者互动方面,亚马逊所做的并不多,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其仓储物流配置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王海峰提出,企业的经营需要越来越贴近用户,中企走出去需要有非常强的本地化经营战略和能力,有效适应当地政治、消费等环境,注重前期的市场开拓,加强和当地社会的互动;同时,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企业也不能盲目扩大布局,要集中精力开拓自身最具优势和潜力的市场,对当地市场要深入研究,关注核心市场。

“任何跨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与当地企业进行竞争。”罗立彬建议,中企在国外经营时必须要深入细致的分析和了解东道国的市场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科技等多个方面的环境,才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国际竞争。


学者视点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